耐藥性是生物體對藥物反應降低的一種現象。在免疫治療中,這種現象表現為腫瘤對治療的響應減弱或完全無響應。原發性耐藥和獲得性耐藥是兩種主要的耐藥模式。前者源自于腫瘤細胞中的突變,后者則是由免疫治療后存活下來的癌細胞產生。這兩種耐藥模式都使得腫瘤變得更加難以治療。
解決免疫治療耐藥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。從調整腫瘤免疫微環境入手,科學家們發現,除了消除調節性T細胞(Tregs)外,靶向腫瘤微環境(TME)中的其他抑制細胞也大有裨益。例如,CSF1R抑制劑可以減少M2巨噬細胞和髓源抑制細胞(MDSC)的腫瘤浸潤,IDO抑制劑則能促進抗腫瘤免疫反應,通過增強細胞毒性T細胞的增殖和浸潤,提高IL-2的水平。
聯合治療策略也是延緩或逆轉免疫耐藥的一種有效措施。全球范圍內已有數千項聯合治療進入臨床試驗階段。這些聯合治療的原理主要是通過靶向不同的免疫逃逸途徑,發揮潛在的協同效應,從而改善患者對免疫檢查點阻斷劑(ICB)的反應,獲得更好的預后。此外,業界還在不斷開發新靶點、新藥物,以期為逆轉免疫耐藥提供新的思路。
免疫治療耐藥后的解決方案雖然復雜多變,但并非無解之題。通過深入理解耐藥機制,科學有效地采用聯合治療策略,以及不斷探索新的藥物靶點,我們有望克服耐藥問題,為更多患者帶來治療上的突破。